最近學校報告要寫這部電影的心得,我索性修改一下傳上來,也當作個紀錄了。
《謊言迷宮》是在講二戰結束後,長達二十年的德國教育中,完全沒有提到納粹,甚至年輕的德國人都不知道納粹做了什麼,他們埋葬了那段歷史,但有些人發現舊納粹黨人居然還逍遙活著,這些人認為這不對,不能忽視納粹的歷史,要正視它、審判它,於是德國出現了轉型正義,有了「法蘭克福大審」。
電影《謊言迷宮》的心得:
《謊言迷宮》作為一部電影,它的角色設計算是吸引人的,男主角約翰有著少年英雄式的熱情,也如同少年一般容易受挫折,這種特性是吸引觀眾的,畢竟人們都愛少年。但其劇情卻非常嚴肅,並不適合少年英雄式的主角,而且它是以真實歷史作為題材,男主角的天真與無知容易被觀眾理解成當代德國人的普遍現象。
此外,電影中的高潮不夠明顯,好看的電影都需要一個強烈的衝突作為高潮或劇情的核心,但是《謊言迷宮》的兩個衝突點:一個是男主角發現納粹的罪行,另一個則是在於男主角發現自己周遭的人都是納粹,使得男主角的內心受到衝擊。都不是《謊言迷宮》本身所選取的題材──法蘭克福大審,這其實有些弔詭。
在電影《謊言迷宮》中的法蘭克福大審並沒有呈現出轉型正義的意義,電影中的法蘭克福大審死板而固執,死板的堅持真相、固執地要求正義。但轉型正義的意義是在於對過去的檢討,要先了解過去,再進行檢討,而非是美國少年英雄漫畫的正義,但《謊言迷宮》中呈現出來的約翰卻是一個少年英雄漫畫是的人物,他期待一個簡單的正義,並且《謊言迷宮》很大一部分將「真相」視為正義,「謊言」視為罪惡,可是真相與謊言並不重要,重點應是「制裁」,重點是轉型正義,重點是在於對過去的檢討。
總之,我認為這部電影並不優秀,借用他人的話來說就是「震撼的歷史,拙劣的戲劇」,它所拍攝的主題是重要且極具有意義的,而且法蘭克福大審的存在極具有衝突性,戰爭已經過去一陣子,納粹黨人仍深入國家深層,如同電影中所說「你希望這個社會的每個年輕人都要考問自己的父親是不是殺人犯嗎?」許多的人雖然並不是納粹黨人,但也不希望法蘭克福大審出現,這些高強度的衝突分明很適合作為電影素材,在《謊言迷宮》中卻沒有出現,而是更多的著重在主角約翰的自我心理調節,而且《謊言迷宮》作為一個以嚴肅題材為主題的電影,主角居然有時間慢慢談戀愛!因此我認為以「震撼的歷史,拙劣的戲劇」形容《謊言迷宮》是非常精闢的。
什麼是轉型正義?現代法律正義嗎?
轉型正義的英文是Justice In Transition,又可以翻譯成「過渡時期的正義」、「往正義的方向變革」,因為正義是不需要轉型的,正義不應該是可以改變的,所以翻成「過渡時期的正義」比較好,因為轉型正義通常發生在兩個政權的交替後。
轉型正義的意義是對於舊政權的錯誤進行制裁,是新政權表態自己不會重蹈覆轍的一個重要行為,轉型正義並非批鬥前政權,而是對過去進行反省。它基本上包含四個要點:
- 追求真相權:就是知情權,強調受害者及全體社會享有了解真相的權利,以及理解導致大規模或系統性侵害人權事件的環境因素,國家因此負有保存與公開檔案與證據的積極義務
- 獲得正義權:受害者得以主張他的權利,除了受償外,國家也有針對事件調查、起訴、逮捕及懲罰,對加害者進行法律制裁的積極義務。
- 補償的權利:是受害者及其家屬有獲得賠償的權利,國家有義務為受害者提供一系列物質與象徵性福利。
- 保證不再發生:則為確保受害者及社會整體免於侵害,國家必須確保良善治理,改造國安部門及司法制度等。
但是轉型正義其實並不符合現代法律的「不溯及既往原則」,因為轉型正義是以現在的法律去審判過去的行為,而按照「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刑法應該只適用於其生效以後的行爲,對該法律生效以前的行爲不得適用。舉個簡單的例子:王永慶沒有犯重婚罪,因為他結婚的時候根本還沒有這條法律。
而且「不溯及既往原則」同時還包含「從舊從輕」原則,也就是說當犯案人犯案當下雖然沒有新法,可是審判時已經有了新法,而且新法的刑罰比舊法輕,那就採用新法判。這句話翻成白話就是:寬容加害者。那誰來寬容被害者呢?
現代法律沒有正義,雖然這不全然是施政者的錯,而是正義的法律難以執行。像是綁架犯在以前是唯一死刑,綁架犯確實該死,但這條法律會導致綁架犯容易撕票,因為他被抓到只有死刑,沒有其他餘地,警察也不可能和綁架犯溝通,因此現今法律修改了,綁架犯不再會被判死刑了,並不是綁架這個行為不該死,而是修改法律才有可能拯救肉票。
所以正義難以執行,世界上是不會有正義的,我可以接受這個事實,不要說法治社會多文明、不要說法律是公正的、不要說法律有正義,因為他媽的現代法律就沒有正義啊!
轉型正義是好的,也是正義的,但轉型正義是不符合現代法律原則的,如果有人承認轉型正義是正義的,就代表他同時承認現代法律是不正義的。
戰後西德的歷史意識、歷史教育與法蘭克福大審:
戰後初期,德國的歷史課本是不教納粹的。像是當時盛行的Ritter國族主義思考,希望能夠以恢復俾斯麥時期的國族主義國家,我認為這是一種帶有歷史脈絡,與過去的歷史進行承接的思維模式,但這種模式卻是危險的,因為納粹德國也是德國的歷史,甚至是與當時最接近、最有影響力的一段歷史,Ritter妄圖遺忘這一段,直接與更加久遠的歷史進行接合,我認為這其實是困難的,而且這會使得納粹德國的罪惡被忽略,容易造就天真而不知史事的新年輕人。
我原本也以為Ritter強調國族主義,這種好像與過去的歷史結合的方式是好的,畢竟身為歷史系學生,自然會認為加強歷史教育,以歷史教育幫助國家人民了解自身的來源是好事,能穩定自我認同,且我也認為納粹德國是應當被否定的,我原本認為人們可以藉由埋葬納粹,來避免再次成為納粹。
然而事實上,當埋葬納粹時,其實也就不了解納粹是如何大眾化、如何的洗腦,又如何的罪惡,沒有理解這一段歷史的新德國年輕人反而缺乏反思的能力,容易再次被洗腦,而且當還沒有發生法蘭克福大審時,納粹的支持者、舊勢力等,他們的存在只是不被提及,並沒有被全盤否定,仍然存在於民間,換句話說,納粹舊勢力仍然有影響力。
50年代後半葉,納粹的勢力又重新興起,此時距離二戰結束已將近十五年,如果這十五年內德國真的做到了對於納粹的全盤否定,納粹又為何會死灰復燃?因為六○年代的德國年輕人對於政權的理解是簡單的:民主或獨裁、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這是否代表了當代的德國年輕人的反思能力低落,且容易再度被納粹洗腦呢?
因此我認為當代的德國教育不應該排除納粹歷史,Ritter的提倡並不算是真正與歷史結合,因為他否定了納粹德國這一段歷史,而Adorno提及的「要想真正防止奧斯威辛歷史悲劇重演,國民教育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納粹體制如何透過操弄憤怒與憎恨,達到大屠殺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透過『啟蒙』式的教育,從社會文化體質的打造,避免納粹大屠殺可以遂行的政治社會環境有機會繼續存在」這才是真正對於過去歷史的反思,了解到納粹的煽動性,有助於德國人學習不要再次被煽動。
在《謊言迷宮》中所呈現出來的主角約翰顯然就是完全不清楚納粹德國的罪刑,電影中的約翰僅會一味地否定納粹德國是錯誤的,卻不了解它在德國的影響力有多麼深入,也不清楚納粹德國真正的罪刑,以至於當主角約翰發現自己的親人、周遭的每個人其實身上都有納粹的影子時,他完全沒有辦法接受,因為他不了解納粹是具有煽動性的。(我認為這是較不合理的部分,《謊言迷宮》中的約翰是1930年生的,應該有接受過短期的納粹洗腦教育,然而電影所拍攝出來的約翰卻像是一張白紙,什麼也不懂,我認為這是電影中的弊病之一)
法蘭克福大審對於當代德國的意義相當大,我認為這場審判才是真正對納粹德國說不,讓人了解到即便是最平凡的人也有可能犯下最大的錯誤,即便最平凡的人是被煽動的,他也應當為他所犯下的錯誤付出代價。縱使我自身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有可能犯下相同的錯誤,事後也有可能反悔,可能會認為當時是迫於情勢不得不如此,但這並不是讓這些人逃過罪責的藉口,確實,我同情且憐憫這種只是跟隨大環境,不算是大罪大惡的平凡人,當我遇到這種平凡的惡人時,如果對方泣聲淚下的反省並尋求原諒,我想我是會體諒對方的,因此從感情上來說,我認為人們直覺上是不會希望法蘭克福大審出現的,但它卻是必要的。
人們應該了解到,要為自己的行為負下責任,犯下罪的人需要受到懲罰,不然這世界就沒有秩序可言了。這使我想到《末世之怪物遍地》中有類似的劇情,故事中萊恩星對泰恩星進行了星球大屠殺,地球人也被波及,女主角提到
別跟她說普通萊恩星人(犯下大屠殺的星球人)是無辜的這種廢話,那死掉的那些地球人甚至泰恩星人(被大屠殺的星球人)更無辜呢,那他們就白死了嗎?照那樣說,以後好了,一些星球可以肆意滅絕另一個星球,反正他們也不怕,想著隻要等事情結束了,推出幾個凶手這事就算完了,要是誰都這樣幹,那星際還有安寧之日、安全之地嗎?所以這種風氣不能留,更不能助長
我認為這段文字照樣適用於納粹德國,雖然這段文字有著報復主義的思維,但我認為它說的相當正確,如果只需要推出高層策畫者就可以無視整個國家人民的責任,那這些人民就有可能再推出一個屠殺者。
法蘭克福大審就是對此做出審判,雖然它並沒有辦法審判所有的納粹犯人,但法蘭克福大審的存在與成功就說明了一種態度,我認為它還起到了阻止舊納粹黨人存留在民間的功用,因為擔心被審判的舊納粹黨人會逃離德國,而沒有被審判、曾是黨員的人們也會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例如《謊言迷宮》中的聶卡,這些人縱使有其不得已,有他們可悲可憐的地方,但他們要認知到自己的罪過,如今的德國人豈有敢將舊納粹軍人(就算是普通的低階軍人)描寫成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豈有敢以曾參與納粹或參與過納粹的親人為榮?不會的,德國人正確的認識到納粹大屠殺的錯誤,他們坦承這些錯誤,所以絕不會以此為榮,這都要歸功於法蘭克福大審。
沒有經歷過轉型正義與二次審判的日本,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文學作品中會以可歌可泣的方式去敘述日本在二戰時期的經歷,甚至將二戰的軍人視為英雄(大多不是以歷史或二戰為主的文學作品,僅是劇情中剛好有提到,多以懷舊與感慨的方式回憶二戰),日本文學將重點著重在日本的戰敗,著重在日本境內的慘事,以為後方的人只有悲慘、沒有罪過,這種文學在德國是不可能出現的,依照我上述的論點,這樣的日本人民在未來是否有可能被別的政權煽動呢?
台灣不需要轉型正義
既然轉型正義的四個要點是「追求真相」、「獲得正義」、「補償」、「保證不再發生」,那台灣就不需要再轉型正義了。
「追求真相」:台灣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教育已經很多年了,這件事情是公開的歷史,它放在教科書裡面。
「獲得正義」:政府已經聲明承認陳澄等人的錯誤,並且馬英九當政時還為此道歉過,至於懲罰制裁主事者?那些主事者都已經死了,罰個屁啊
「補償」:政府有發布賠償條例了
「保證不再發生」:在公開聲明道歉時也有了。
所以台灣是不需要針對二二八事件進行轉型正義的,這不過是藍綠政治角力的一個手段罷了。
留言列表